查看原文
其他

争鸣 | 救灾不力,是美国制度问题

底壳编辑部 底壳宇宙
2024-10-30


有留言区啦!欢迎大家来互动!


“争鸣”系列是底壳宇宙接受投稿的栏目。发表于本栏目的文章不代表底壳宇宙编辑部的看法。本栏目欢迎更多不同视角、不同选题的投稿,希望籍此能给大家带来多样化的视角,激发创新思维。

编者按:近两周,“海伦妮”“米尔顿”等超强飓风接踵而至,受灾地区死亡、受伤、失踪的居民数以百计,大规模断电、停水、燃料短缺等生存危机仍未解决,糟糕的救援行动更是饱受诟病。亲历者如何看待美国的灾后救援?请阅览本期争鸣专栏投稿。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善医者无煌煌之名。

救灾最重要的时机,不是灾后几小时,而是灾难发生前。每次大灾,都是对一个国家制度与公民权力的大考。显然,美国一直都不是一个好的考生。

笔者曾是2012年美国桑迪飓风的受灾者,曾领取过红十字会几个月的补助,也住过美国政府为灾民提供的救济酒店。借此机会,分享一些我在美国飓风救灾过程中的见闻与体验。

桑迪飓风共导致109人死亡,是美国历史上经济损失最大的飓风之一,飓风在新泽西和纽约地区造成了65万所房屋坍塌,850万户居民断电。

飓风发生在10月的最后两天,当时,我居住在纽约市下方的一小条半岛Rockaway Beach,靠近JFK机场,开车到曼哈顿市区若不堵车仅需20分钟。这个地区非常接近飓风登陆点的中心。

半岛是狭长形,散步不到20分钟便可横穿整个岛。

飓风对我们的影响,说大不大,相当于一个大浪打过来,淹没了整个岛屿,浪头最高点达到了1.2到1.3米高,积水持续了两三个小时就退去了。

台风前,政府就组织对该区域内的居民进行撤离。如果没有意外,飓风应该只会破坏一些海滩上的房屋,和一些未撤走的汽车。

但是,由于美国的基础设施太差,海浪打断了电线,引发了多处火灾。海水侵蚀了电路,造成一家市中心非常受欢迎的餐厅后厨电线短路,结果导致附近几个街区被烧毁。

我住的地方倒是没被火灾烧到,就是停电了,当然也没有暖气。

大家可能想象不到,在现代社会,整个区域长期完全失去电力会是个什么样子。最严重的问题,是治安。因为断电,电话中断,手机信号塔也没信号,所以无法报警。断电期间,整个区域,是一种无政府状态,到处都是偷窃、抢劫案件。最后还是军队进驻接管了。整个地区处于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的军管状态。

当时政府提供了一个廉价酒店做灾民安置,但位置特别偏僻,开车去最近的餐厅要小半个小时。我看灾民酒店条件比较差,就干脆出去旅游了,结果玩了十几天,回来还是没通电,只能老老实实去灾民酒店住着,隔几天开车回家一趟,看看有没有通电通暖气。

我记得当时在外面旅游,天天都在看手机,看电力抢修得怎么样了。前三四天,电力就恢复了98%了,又看了一个多星期,电力恢复99%,但是这最后1%,就没有报道了。

最后我家是一个多月后通电的。我听到最惨的区域,电力三个多月才恢复。

这还是在纽约。

作为一个华北电力大学的老校友,我还能给大家介绍一点我仅剩不多的电力常识:在飓风后,地埋电线比架空电线抢修起来容易了几个量级,地埋线也不容易起火灾。全世界有能力做基建改建的,都在做线路入地。一般来说,看一个地区天上有没有电线在飞,电线杆是木质的还是混凝土、钢架,就能大致对这个地区的基建程度有个初步判断。美国有大量木质电线杆,基本都是上世纪大搞基建的遗留物,其实已经到了使用寿命。但是由于缺少经费,这些木质电线杆在美国城市中依然随处可见,甚至在相关部门的宣传下,被包装成了一种美国传统,被一直保留。一些"公知"还能以此吹捧美国的保险制度完善,民众不用担心木质电线杆的老化倒伏。

2023年,美国夏威夷遭遇了百年难遇的野火。贫富分化在这场火灾中表现得尤其明显,一条小河的两岸,贫民区烧成了一片废墟,而富人区却安然无恙。当时就有很多阴谋论,认为这是开发商要借此机会抢地。其实真没那么多阴谋,这就是明晃晃的阳谋。一方面是房屋密度的差别,另一方面,就是因为新开发的富人区,都是地埋线,而老城区都是架空线,容易起火。

在美国,开车走州际公路上,走到哪里发现天上天线没了,就知道是进富人区了。

这种基础建设上的差距,在灾难面前,赤裸裸的把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开。

在谷歌街景中夏威夷富人区(左)和老城区(右)架空线区别

土地制度与基础设施建设:中美差异对比

近年来,中国各大城市也在进行架空线入地和电线合杆整治。这在日常只是一个关系市容市政的面子工程,但在飓风这类大型灾难中,就会看出巨大的差别。

上海武康大厦架空线入地工程

电力设施这类的市政建设的费用,主要由地方财政负担。

在国内土地公有制下,长期以来,地方财政主要来源是土地出让金。而在美国,由于土地私有,卖地收益归土地所有者,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依赖于当地居民缴纳的地税,这种模式类似于社区居民自筹资金。所以自然,美国的富人区通常比贫民区拥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的改善和维护。

对于大部分普通百姓来说,购房是人生中最大的一笔开支。这笔钱交给谁——是交给封建王公贵族、资本家大地主,还是交给国家——其实正是封建制、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根本区别。因此,在资本主义立国的美国,土地私有制是国家的基石;而共产革命初级阶段第一的首要任务,就是土地改革和土地公有制。

尽管中国也不可避免存在一些贪腐和浪费问题,但相关法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进行了限制和约束,绝大部分土地财政收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也算是回馈百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了。相比之下,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土地出售所得资金交给世袭贵族和土地资本家,人家是否愿意花钱搞建设,就看人家的心情了。

当然,美国的大地主资本家也并不都是坏人,有些地主确实也会用他们收到的钱来发展基础设施、提升民生。比如,加州的尔湾市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个有40万人口的城市,号称“南加小硅谷”,聚集了世界500强公司,暴雪和西部数据的总部也在此,且吸引了大批中国移民。尔湾被誉为美国最安全、最宜居的城市,许多中国名人在此置业。尔湾的土地最初都属于尔湾家族——美国最富有的房地产开发商之一。他们通过建设基础设施和招商引资,将原本的农田改造成美国最富有的城市之一,并通过出售房产致富。

尽管尔湾家族富甲一方,但在美国大地主排名中仍排不上号。美国排名第50的地主是百威啤酒的Hadley家族,其拥有土地面积大致与香港相当。美国最大的地主是有线电视大亨约翰·马龙,他拥有的土地面积略大于广州,而不到北京的一半。

相比美国,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英国的土地所有情况更为集中,现在,英国仍有50%的土地属于2.5万人,这还是从物益权角度计算,若真细究土地所有权,有研究认为英国90%的土地仍属于王室和贵族。

值得一提的是,天主教廷至今仍被认为是全球拥有土地最多的“大地主”。根据不同网站估算,教廷拥有的土地大约在70到177亿英亩左右。若按177亿英亩计算,则其面积相当于美国第二大州得克萨斯州,放在中国差不多是第四大省青海省的大小,也就比英国法国两国面积总和差一丢丢。而且这些教堂所拥有的,几乎都是城镇中心繁华区域的土地,仅在纽约第五大道、华尔街和哈德逊广场附近,天主教会就拥有约215英亩的土地,面积相当于上海外滩地区。

美国某大学有位热衷抹黑中国的华裔校长,其著名事迹是选出了一位宣称“美国空气香甜”的留学生作为毕业典礼发言人。网络传闻称,这位校长家族解放前曾拥有上海市中心南京路附近的五个街区,解放后这些土地被收归国有了。这倒也能解释为何这人如此反华,要是我家在上海中心有五个街区,我也反。

而这些拥有如此多土地的“大地主”们,是否有良心和道德,愿意改善基建呢?这就说不好了。

当然,土地私有制也不是全无优点,只是这种优点,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土地归私人所有,所有者自然有权决定把土地卖给哪些人。作为生意人,大地主们更愿意以赚取更高利润为目标,因此会尽力维护当地的治安与环境,以提升房产价值。

相较于依赖公权力来推动的公共建设,私有土地的主人在保持区域繁荣和安全方面有着更直接的经济动机。

私有制的土地主,会在规划中,想尽办法驱逐穷人,以防他们的存在拉低土地价值。地主们在土地规划中,就会直接用高速公路隔开了贫民窟和富人区,在高速下面再修起一座高高的墙。即使就相隔几分钟,只要你不专门去看,你就一辈子都不会看见高墙另一侧人的生活。

富人区的居民,可以一辈子活在一个由资本家创造的美好的气泡中,心安理得的去培养自己孩子的善良正直,带他们去非洲救狮子,去海地救难民,保护环境爱护自然,再告诉他们街上的流浪汉都是因为他们不努力学习。

我曾经问过一个住在美国富人区的华人朋友,问他觉得美国好在什么地方,他说他就想过没有政府干预的简单生活,躺平混吃等死自由自在过一辈子就好。

但自由自在的混吃等死,这哪里是没有政府干预就能达到的。真没有政府干预,那是索马里啊。

富人们所谓的岁月静好,只是想在一个阶级完备的发达国家里,安静的享受着特权阶级的生活而已。

往期文章精选

争鸣 | 中美博弈背景下的美国民主党的非法移民政策的战略意义——基于〈商君书·徕民〉的分析


撰文:赵一横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底壳宇宙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